控股30家公司,投資建設六大產業園區,昭示著華人集團董事局主席鄺遠平先生擁有非同一般的傳奇創業經歷。
作為澳大利亞知名僑領,他對海歸回國創業的酸甜苦辣深有感觸:“我自己就是過來人,所以企業發展壯大后,我毫不猶豫地投資了3億元,建造起中國***為僑服務的產業園——武漢中國光谷的為僑服務產業園,希望能幫助更多海歸圓創業夢想。”
資本與實業兩條腿走路
僑報:華人集團業務橫跨多個領域,在經濟形勢波動較大的當下,會不會分散企業力量?
鄺遠平:我們在整合資源上有自己的新模式,而不是只將業務面鋪得很廣,從而缺乏質量保證。我們目前主要是金融與實業“兩翼并舉”。在金融服務業務方面,根據企業發展周期,我們向前或向后延伸,開發關聯性金融服務產品。企業發展初期,我們可以不要股權,只提供擔保;當企業做大了,我們可以提供從注入資金到上市服務等一條龍服務,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成長型企業金融服務***佳提供商”。
在實業方面,我們不走建廠、辦廠的傳統路子,而是注重差異化戰略,突出整合資源的優勢。比如我們在西安主導投資一個項目,工廠、生產線、工人都是現成的,由于我們掌握了原有產能1.5-2倍的訂單量,所以我們僅僅輸入資金、訂單,包括尖端技術和科學管理,這家公司就取得了巨大成功。這種整合模式效果非常好,比較符合當前國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方向,可以進行復制和推廣。
僑報:實體加資本的運作模式優勢在何處?
鄺遠平:實體加資本運作模式就好比是兩條腿在走路,比一條腿走得更快。在資本運作與實體產業之間,我們圍繞為中國成長型企業服務這個課題,既抓硬件服務,更抓軟件服務,既抓金融服務,也抓智力支持,一直在追求一種上下游相互依托、產業鏈相互交叉的新思路。
園區創業降低海歸風險
僑報:你認為目前海歸***人才回國創業發展的瓶頸在哪里?
鄺遠平:隨著國內就業環境的改變,海歸創業雖熱情不減,卻常常遭到水土不服。盡管能享受諸多優惠政策,但海歸人才普遍面臨對國內市場不熟悉和對國內管理法規不甚了解等問題。尤其是創業初期,融資、市場開發、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壓力可能將海歸逼入“絕路”。
創業之初,我有朋友在收購當時號稱“軍工***股”的上市公司松遼汽車。松遼汽車是遼寧沈陽一家有著4000多名職工的老國企轉制企業。2001年,松遼汽車與福特汽車的重組陷入僵局,在當時看來,這是一次參與重組的天賜良機。我們當時創立的炎黃文化以億元資本,受讓松遼企業集團89%的股權,成為松遼汽車的實際***大股東,我也成為董事長。但重組的工作并不順利,***終因未獲有關部門批準而失敗告終。為了全公司4000多名職工和廣大股民著想,我們將股權轉讓,1億元的投資,以590萬元賣出,而實際收到的轉讓資金僅50萬元。我們損失慘重,可謂遇到人生的“滑鐵盧”。
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我對海外歸國人才創業的艱難處境深有體會。企業發展壯大后,我果斷決定,投資3億元在武漢創建一個專門為華僑華人回國創業的服務平臺——“為僑服務產業園”。這個產業園不僅是海歸們實現事業夢想的大舞臺,還能擔當起“家”的作用,讓創業者感受到關愛。為此,我和我的團隊力爭讓產業園的硬件和軟件服務都達到世界***水平。同時,我們還準備參與開辦一所華人商學院,致力于培養企業家和支持大學生創業。
我們***初決定投資建設武漢為僑服務產業園,是為配合華僑華人創業投資洽談會項目的落地。園區立足于建設僑企、僑商、僑資三位一體平臺,將“降低華僑歸國創業水土不服風險,幫助華僑歸國創業順利孵化成長”作為發展目標。
園區目前已成為武漢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創新基地,也是中國***集研、學、產、展、銷、服務為一體的專注于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產業綜合體。
國企改革不徹底將阻礙發展
僑報:在創業前你曾擔任知名國企高管,并帶領企業起死回生。你認為一些國有企業從輝煌走向沒落的關鍵因素是什么?目前國有企業在轉型發展中存在那些瓶頸?
鄺遠平:目前,一些國有企業經過管理體制改革,雖然解決了體制方面的一些關鍵問題,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實現了質的飛躍,與國外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差距逐漸縮小,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部分國有企業沒有完全沖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的束縛,缺乏明確的經營管理理念。其次,缺乏現代管理意識。重視金融資本,忽視人力資本;重視人際關系,輕視信息網絡和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重視職工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提高,忽視職工科學文化素質的教育培訓等現象較為普遍。第三,國有企業過于注重實踐形成的經驗,憑感覺行事。這不僅導致了許多重大的決策失誤,使企業蒙受了嚴重的損失,而且也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國有企業很難處理好所有權、經營權、職工利益三者間的關系,同時國有企業領導層的隨意調動性和長期守崗不動也是普遍現象,這些都是阻礙國有企業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教會兒子“撒錢”
僑報:許多企業家都選擇將子女送到國外學習,你認為出國留學對企業家二代的成長有何利弊?
鄺遠平:我認為二代企業家接受國際化教育是未來大趨勢,企業家需要國際視野。我的兒子18歲時我就讓他獨自一人遠赴英國求學,他在英國三年里我從沒去看過他。后來他到澳大利亞攻讀碩士學位,一待就是五年,五年間他每月的生活費被嚴格控制在2000澳幣以下,這只相當于國內一個月2000元人民幣生活費的標準,其中還包括房租、伙食費等,跟不少當地普通大學生相比還略顯“寒酸”。即使這樣,他想拿到這份生活費也不容易,我要求他每月初必須拿出詳細計劃,如何用好這2000元。月末還要寫總結報告,說明這些錢是否按照“預算”使用。現在看來,把他送出去的選擇是對的。跟同齡人相比,他得到了鍛煉,人脈廣了,視野也開闊多了。
僑報:以創一代的角度來看,你認為該不該讓二代***?如何讓二代去***?
鄺遠平:士農工商,在我國傳統思想中,商一直居末。當商人商業得不到尊重,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掙了錢的人不再繼續投資,哪里會出現百年企業?另一種是父母不鼓勵孩子經商,要求他們去考公務員。因此對于許多“富二代”而言,經商未必是***佳選擇。我涉獵過多種社會角色,當過兵,在政府機關工作過,做過國企高管,也當過上市公司董事長,***后定格在“民營企業家”。就我個人經歷而言,我認為當民營企業家其實***能激發個人的創造性。
對于***問題,我覺得還是從孩子的意愿出發。我的兒子很喜歡目前的工作,這份“喜歡”偶然中存在著必然。他讀初中時我正擔任上市公司董事長,我帶他參觀了公司,員工對我畢恭畢敬的態度,讓他印象很深,開始思考什么是成就感,那時他立志成為一名企業家。企業家的培養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從小培養。在我看來有能力比有錢更重要。如果家里有錢但你沒能力,也會守不住,怎么守江山才是問題核心。我的兒子是不是富二代真不好說,因為我常跟他說,我有錢跟你沒任何關系。我的錢不一定會留給兒子,可能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也可能捐給公益事業。
我鼓勵兒子掙錢,同時也要求他“撒錢”。他20歲時通過出售自己建的社交網站賺到了3千英鎊,折合人民幣3萬元左右。當時我鼓勵他把錢“花掉”,他用這筆錢在他的出生地——重慶市李市鎮兩岔村修了一條“幸福路”。只要從事公益活動,比如資助貧困學生,我每次都帶上他,讓他懂得生活的不易,同時耳濡目染、激發善心,引導他追求孔子倡導的 “仁者愛人”的精神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沒讓我失望,公司經營得不錯,還被選為湖北省青聯委員。
我希望孩子能明白,金錢能做比享樂更重要的事——回報生你養你的土地。
本文是【http://natccu.com 炎黃科技園建設有限公司】原創,轉載時請務必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處
地 址:http://natccu.com/home-newsinfo-id-126.html
地址:洛陽市洛龍區開元大道333號(開元大道與樂天街交叉口) 電話:0379-60671555